作为一度远东最大的交通枢纽,哈尔滨在中国交通史上有着许多第一,在哈尔滨松花江下游的郊区的位置就有这样一座桥,学名叫做“滨北桥”,因为其位于松花江上第一座桥的东侧,哈尔滨人一般习惯称之为东江桥,不过很少有人知道,这座桥也是中国第一座公铁两用桥。
我拍摄的位置是下游50米新建的新滨北公铁两用桥的公路桥面上,新桥要比老桥高出不少,在这里能够正常的看到老桥公路和铁路的汇合之处,在汇合处有一座7层楼高的桥头堡。
这座桥始建于1933年,主要是为满足日寇对于东北资源掠夺交通运输上的需求。鬼子修这座桥能够说是下了血本,为了尽快建成,桥梁钢结构都是由日本运来,在松花江边现场拼装。1934年8月,这座凝聚了无数中国劳工血泪的大桥正式通车。
【图:1998年,松花江洪水期间松北大道被洪水切断,这座桥负担了哈尔滨北向的全部公路交通】
实际上,这座桥在1986年松花江公路大桥建成之前都是哈尔滨唯一一座跨越松花江的公路大桥。
以下来自:大桥上层为公路桥,全长1147.6米,宽6米,前后引桥呈弓形,各53.9米,桥面为钢筋混凝土板,设计载荷按6吨汽车计算;下层为单线孔。为方便桥下通航,大桥主航道上方3孔分别架设80米、96米、80米的大跨度下承悬臂梁,其余12孔均为64米跨度的下承滑轮式桁梁。桥下通航净高度为9.8米,能满足当时各种内河船只通行。
这里最醒目的毫无疑问就是那座桥头堡了,这也是哈尔滨目前为数已经不多的日军侵华罪证之一。在建设新滨北桥的时候就有人提出要拆除掉这座桥,对这些积极要求拆除日军侵华罪证的人,我一直很是怀疑他们到底是那个方面的。不管怎么说,虽然新桥落成后旧桥也没有正真获得保护和利用,但是至少目前还保留了下来。
实际上,目前哈尔滨全国闻名的“网红桥”滨州铁路桥也一度要被拆除,历经艰辛才被保护了下来,成为哈尔滨目前重要的景点和城市纪念物。
尖头的轨道叫做护轮轨,在正常铁轨内侧再加一层,把车轮限制在两层铁轨中间,用来防止车辆出轨,因为成本原因,一般只会加装在桥梁部分。桥两侧路基上的枕木已经换成水泥的了,但是桥上的枕木还是木头的,只是无法知道是什么年代的产物了。
【图:老桥上的电线杆还是当年的样子,只不过没有如蛛网般的电线,和新桥洁白的灯杆形成鲜明对比】
这座桥最初设计汽车通行能力为6吨,在改革开放后很快就不能够满足需要了,1986年,松花江公路大桥建成后这座桥终于有了喘息的机会,可以停用维护。1988年,滨北桥公路部分开始加固改造,汽车通行能力提升到了15吨,还在两侧新建了人行道。1989年2月,改建加固后的滨北桥公路部分重新通车。
【图,左侧老滨北桥桥墩下方上游方向能够正常的看到金属装甲,用来抗击春天时流冰的冲撞】
随着岁月的变迁,交通流量慢慢的变大,最初设计只有6吨的公路部分已经彻底不堪重负,重车经过桥面会发生明显摇晃,多处钢梁出现铆钉脱落的情况。2006年12月25日,使用了72年的公路桥部分正式封闭停用。所有从哈尔滨往北的车辆均需要绕行公路大桥,造成公路大桥经常堵车,直到2010年阳明滩大桥通车这样的一种情况才有所改善。
要说这座桥最独特的地方就是桥下有一辆装甲车,小时候我路过这座桥一直对桥下挂着的王八壳子很好奇,后来也只是以为这是用于桥梁维护的设施,前几年这座桥停用的时候我才知道,这竟然是一部装甲巡逻车,这部装甲车长3米,宽1.5米,高1.2米,装甲厚15毫米,内有发动机,吊在桥下的轨道上,可以在大江两侧快速穿行,必要时能配合桥两个桥头堡封锁江面和桥头附近的地段。
这座桥本来是有一个金属铭牌的,内容为:1933年,松花江取付桥梁全长53M,汽车制造株式会社制作。这个完全应该认证为文物的铭牌竟然在2015年被盗,如果是被偷回去收藏还能让人好受一点,如果是被偷去卖了废铁可就是让人痛心疾首了。另外这个长度单位M可能是日本的长度计量单位吧,这个我就不懂了。
这座桥的钢材一共装载了321节车皮才从大连运到哈尔滨,因为30年代汽车还很不发达,所以设计承重主要考虑的是铁路部分。2006年公路部分停运后,铁路又继续运行了10年,直到新滨北桥建成通车才正式退休。
【图:右侧新滨北桥依旧是钢架结构,和老桥原理上应该差不多,但是明显粗壮了很多,满足高铁和重载机车的运行。】
桥的两岸分别设置了桥头堡,南岸的在下游方向,北岸的在上游方向,桥头堡一共七层,由里面是砖砌,外敷水泥,顶楼设置有朝向江面和岸边的两个醒目的机枪塔,塔外还延伸出一个小平台,似乎可以部署山炮之类的重武器。桥头堡一直到铁路桥停用才彻底退出使用,而最上方平台上的航标灯也是很多年前松花江航运的重要设施。
桥头堡一共有三个门,除了地面之外,还有公路层铁路层各有一个天桥与桥体连接。目前公路层连接处被断掉,铁路层连接处有铁门锁住。
南岸桥头堡路层的门似乎已经换过了,公路层的铁门还是原装的。铁门两侧不是射击孔,而是安装基座,不知道这里曾经安装过什么设备。铁门和周围的墙面上有许多不规则分布的小坑,让人难免怀疑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
从铁门上方的两个孔猜测,这个门前面的通往主桥的通道可能是吊桥结构连接的,这样若发生战事,升起吊桥还可以再抵抗一下。
【图:北岸的桥头堡明显要比南岸损坏严重,而且是那种人为损毁,大部分铁件包括铁门都已经丢失】
这个损毁状况我实际上这些年在许多遗迹上都曾经见到,有很多历史问题导致,在一处日军要塞的遗迹里我甚至见到墙面被刨开,里面的钢筋被撬走的情况。实际上731部队逃走时炸毁了大楼之后,砖头也都是被周边老百姓迅速捡走再利用去了。历史原因没办法追究,只能希望以后能妥善保护。
上层公路部分的岗楼建成年代无从考究,下层的小黄房应该是解放后建设的,在过去东北铁道边随便什么时间都能见到这种巡道员居住的小黄房,外形和结构都几乎一样。
这座桥是单线的铁路桥,但是江北引桥部分的铁路是双线的,可能是用于车辆避让使用的吧。
我想说的是如果滨州桥的桥头堡也是原装的话,那么小鬼子的建筑质量不如老毛子,南岸桥头堡顶上这水泥脱落的很严重啊。但是另外两个方向的水泥损坏却轻微的多,尤其是冲着江面的那座机枪塔附近,水泥几乎完好无损,而且北岸破坏更严重的桥头堡也没有这种水泥成片脱落的情况。联想到之前桥头堡上的诸多小坑,又难免让人怀疑这些水泥不是自然原因脱落的。
虽然各种封闭措施不少,但是对于行人来说,这座桥还是比新的滨北桥要方便很多,所以一直也不断有人穿行于桥面。
发现区别了吗?旧照片上的桥头堡被抹去了!我想那时候日本人是把这座桥当作战略要地来看的,所以很多地方都保密,这样也能解释特别难找到这座桥的历史照片,我手中所有有关老哈尔滨的画册里居然都没有这座桥的老照片。
还有一个不同就是老照片是没有人行道的,桥上的人行道是1989年改造时才加上去的,印象中最早是木板,走起来忽闪忽闪很吓人,现在是铁板,也可以轻松透过铁板的缝隙直接看到江面,恐高症患者恐怕在这样的人行道上寸步难行。
【图:新老两座桥和桥头堡,新桥的桥头堡只承担楼梯间的作用,和平年代,再也没必要在桥头建碉堡了】
从2016年停用之后,这座桥一直是无人问津的状态,因为地处偏僻,也很少有人,可是最近却不知道为啥忽然间火了起来,很有成为新网红桥的趋势,经常有人来以这座桥为背景拍照,甚至晚上还能见到来进行“探险直播”的播客。好好改造一下,这座桥可完全成为哈尔滨一个新的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毕竟这座桥不仅是东北沦陷时期的重要物证,也在中国桥梁建筑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雨中探访这座老桥,已经覆盖一层薄锈的铁轨润湿之后显得格外的细腻。老旧的枕木缝隙一些植物正在顽强的生长出来。从最后一列火车从这铁轨上通过到现在也已经四年了,未来这座日军掠夺东北资源的证据,中国第一座公铁两用桥何去何从目前仍是一片迷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仅0.22万辆!小米汽车最新销量继续下跌:新势力排名倒数第二,雷军终于喘口气了【附小米造车业务分析】
LV售后再次被曝双标,公然歧视中国消费者:同一个包在欧洲免费维修,在中国就要收费
与中坚力量共成长,2024建信信托艺术大奖评委会特别奖获奖艺术家凌海鹏
要取代iPhone!苹果Vision Pro国行版明天预售:29999元起
曝!小米 SU7 性能版在纽北刷圈速/iPhone 16 将砍掉实体键
3年前的老将还能战!华为nova 9/10/11系列推送鸿蒙OS 4.2正式版
荣耀Magic V Flip第一次让外屏成为主屏!赵明:有无穷的想象空间